1月16日报道,一边是国内手机游戏市场的良好增长势头,一边是其潜在的发展困境日益凸显。
除了产品同质化严重、盈利能力薄弱外,渠道泛滥带来的推广难题成为国产手机游戏从业者的新困惑。
据2011年游戏产业年会上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网络游戏市场销售收入17.0亿元,仅为PC游戏的3.97%。
诸多困境下,众传统网游厂商正加速跨平台布局,而一些手机单机版游戏厂商也借道SNS加速转型。
渠道泛滥中的困惑
一直以来,手机游戏业内,相比网络版,单机版对资金、技术等要求稍低,容易入局,但需借助游戏内置,对渠道要求很高。
随着各种应用商店的出现,手机游戏对原本运营商的渠道依赖性大大降低,但新的渠道烦恼又再度出现。
“国内手机游戏的推广渠道太分散了,我们根本伺候不过来。”一位游戏开发者对此颇有怨言。
以国内手机游戏的主流推广渠道Android中的应用商店为例。一两年前就20多家,如今已经达到50多家,包括谷歌官方的Android Market、第三方应用商店,如安智市场、安卓市场、机锋市场、应用汇等和各大运营商、手机厂商自己推出的应用商店。
一款新的手机游戏想要从数以万计App中浮出于用户面前,必须借助渠道,渠道分散了,相应推广成本随之增加。
一名手机游戏推广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一家应用商店每月投入推广费用3000元,选择10家,月花费共3万元。现在要投放30-40家,虽然单价稍微有所下降,整体月推广费用却上升到4-5万元,增长近50%。
完美世界互动娱乐公司总裁竺琦也曾透露,2011年,手机游戏行业遇到主要问题就包含了市场推广费用增加和后期用户流失严重。
2012年1月5日,网络游戏厂商九城正式接手运营索爱的应用商店Playnow,并将引入大批优质手机游戏。
作为一个网络游戏厂商运营智能手机应用商店的背后,恰是对游戏相应渠道掌控的考虑。
赚钱困境下谋求转型
除了渠道掣肘外,单机版手机游戏产品正面临同质化严重、生命周期短等问题,再加上欧美和日本等国际传统游戏制造商的激烈竞争,众多的手机单机版游戏开始结合SNS,谋求转型。
一游戏开发者表示:“尽管Android系统上的手机游戏火爆,但单机版真正赚钱的几乎没有。随着3G网络的逐步发展,原来制约手机网游的网速正逐步得以化解,这成为手机网游的利好。”
在上述人士看来,对于网络版手机游戏最大的制约是:其一,对实时性的用户体验要求高;其二,手机上网流量资费较高;其三,智能机普及率不高。这三大瓶颈在未来1-2年内都将迎来大改观。
腾讯无线社区游戏部产品总监刘宸也认为,2012年手机游戏单机版将呈现下滑态势,他建议这些单机版游戏可融合SNS逐步网络化,最终完成转型,转型之后再做微创新。
一从业者在论坛上表示:“未来几年手机网络游戏将会是很常见形式,但单机手机游戏也不会没落,会加上SNS元素,借道手机网络的力量来发展。 ”
启明创投一位投资人则认为无论是单机版还是网络版,通过手机上SNS网站的人群都非常适合玩手机游戏,市场前景很好。
眼下,DeNA中国区的手机游戏正在向社交游戏转化。2011年11月,Zynga也推出了首款基于地理定位服务的iOS游戏。国内的手机游戏《捕鱼达人》也已经融入了截图分享等SNS元素。
当然,具体如何结合SNS运营,目前整体手机游戏厂商尚处在探索阶段。
跨平台数据联通成趋势
除了SNS化外,数据联通的跨平台成为行业内认可的趋势。在腾讯科技走访中,业内人士一致认为,2012年手机游戏行业正处在结构性调整时刻,未来游戏设备终端将朝多元化发展。
不过,手机游戏还需要解决各平台产品同质化问题,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手机游戏和PC大型游戏的数据联通,能够让玩家在各种时空状态下能玩同一款游戏。
盛大游戏产品负责人张向东认为,2012年Paid将成端游和手机游戏的交接的地方,并成为竞争的焦点。
据了解,在海外,智能跨平台的手机游戏产品众多,其中《愤怒的小鸟》安装量达到6个亿,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实现了横向跨越多平台。
从去年年末开始,原来主做手机游戏的北京呈天游公司也开始涉足网页游戏,进行跨平台布局。现实中,麒麟网已经暗中布局,将手机游戏的数据和PC端同步,实现两个终端同步升级等操作。
不过,北京触控科技有限公司CEO陈昊芝说:“跨平台需要面对终端存量能否挣回成本,把iOS和安卓打通合理,但和PC端打通没有必要,毕竟众多的山寨手机和高端机不是同一类手机游戏产品人群,他们之间很难互通。与其多平台,不如把iOS和安卓的渠道守好,以求更加专注。”
目前,国内整体手机游戏行业,一方面,因为门槛低,很多独立移动游戏研发商只能赚点小钱,更多层面还是一款App,难成大气候;另一方面,包括光宇华夏等传统网游厂商正虎视眈眈,悄然准备,在观望中伺机杀入。
具体要观望到什么时候?有观察者预测,1-2年后,手机游戏的春天或将真正到来。
2012年中,对于国内手机游戏从业者而言,正如陈昊芝所阐述:“我们都是仿制,但不缺文化、技术,开发者需在产品层面微创新,在技术层面做积累,去除浮躁,学习修炼,比拼综合实力,在微创新中慢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