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高朋网被裁员工的代理律师高占领透露,目前高朋网华南地区9个城市中7个城市的裁员总数大约为70人,北京地区最近一个月的裁员数字,则达到了50人。
2011年的这个夏天,团购网站的热度伴随着气温逐步升到顶点的同时,也开始传出广告费无法按时支付、裁员的消息——尽管有些当事公司负责人称,这是“正常人员变动”。
团购,是否已经成为继1999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中国互联网界的最大泡沫?
短短一年多,团购网站的数量达到5000多家,融资规模达到4.1亿美元,占整个电子商务行业融资规模的14%,单一公司的员工数甚至达到5000多人。这一切相当于B2C网站发展了两三年的水平。
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在2008年11月推出Groupon的时候,恐怕没想过:它在中国会出现5000个复制品。
这也许缘于Groupon的财富效应令人难以抗拒:Groupon即将在美国上市,而今年1月份Google试图收购它的时候,曾经传出它的估值高达47.5亿美元。
另一方面,这个靠大幅度折扣积累注册用户(多半是邮件)然后再通过把自己打扮成广告平台按照成交量获得佣金收入的商业模式,实在不难复制。
这使得“团购”看上去像极了一条异常平坦的金光大道——创业者和热钱都被深深吸引。“2010年1月满座正式上线后,接下来几个月里相继出现了美团、拉手等等团购网站,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艾瑞分析师苏会燕印象中,国内团购网站2010年年底达到2000多家,到2011年7月,这个数字变成了5000家。
创业者不断涌入,而淘宝网、搜狐、腾讯、百度等巨头也都纷纷涉足。消费者同样表现出了无法想象的热情,甚至有人根据每天各大团购网站的打折活动,来安排自己的三餐和生活——选择理发店、去哪里吃饭、看什么电影。
团购网站疯狂生长,整个行业迅速进入一种恶性竞争状态,美国Groupon的折扣大多在六折上下,而中国团购网站为了吸引眼球,折扣大多在两三折。
事实上,中国的团购网站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与Groupon截然不同的商业环境,那些他们看好的服务业主要广告主——餐馆、理发店、影楼老板们仍对互联网和“团购”这种广告模式知之甚少。这迫使团购网站必须雇用大量“销售”人员去拉单,对这些人进行知识普及教育。
由资本助推的这场复制Groupon的竞赛,像是一个处于破裂边缘的“大泡泡”——人人都在自救,但到底会是谁,能最终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生存之路?